請理解巴老的痛苦
文章來源:沈銘賢 作者:健康報 點擊數:9182 更新時間:2013-07-29
??? 近日讀到新華社記者趙蘭英的文章《巴金的痛苦》,感慨良深。文中寫道:“巴金的痛苦在于他的病體,更在于他的心靈。熟悉和了解巴金的人,其實心里都是痛苦的。他們希望他健康長壽,不愿意看到他痛苦。一切熱愛和尊敬他的人,誰忍心他安樂死?誰又有權應允他安樂死?”我相信,如此文情并茂的字句,一定會激起每一個熱愛巴老的人的強烈共鳴。
最讓我心靈震顫的是,病中的巴老不只一次地表示,長壽對他是一種懲罰,他還多次要求安樂死。一個文壇泰斗,活了近百歲的高齡,在正常人的心目中可謂福如東海,開心都來不及,怎么反而成了懲罰呢?一位國之瑰寶,醫(yī)療護理條件這樣優(yōu)越,怎么會想到安樂死呢?巴老曾大聲疾呼:“人只有講真話,才能認真地活下去?!彼?集《隨想錄》,用真話不知感動和教育了多少人?,F在,面對生死的敏感話題,巴老再一次講了真話,振聾發(fā)聵的真話。
然而,巴老的痛苦卻可能不為眾人所理解,因為它與傳統(tǒng)觀念有著尖銳的沖撞?!叭酥槟粣核蓝鴺飞薄_@是我國醫(yī)學經典《內經》中的一句名言。人們希望長壽,追求長壽,甚至長生不老。長壽成了幸??鞓返南笳鳎c痛苦懲罰風馬牛不相及。
從醫(yī)療觀念來看,救死扶傷、延長生命被認為是醫(yī)生的天職。一篇廣為流傳的醫(yī)德箴言寫道:“即使病入膏肓無藥救治時,你還應該維持他的生命,解除當時的痛苦來盡你的義務。如果放棄就意味著不人道。當你不能救他時也應該去安慰他,要爭取延長他的生命,哪怕是很短的時間。這是作為一位醫(yī)生的應有表現?!币虼?,一心赴救乃天經地義,放棄治療是不允許的,更遑論安樂死。
不能說這些觀念過時了或者錯了,但確實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。盡管醫(yī)學那么發(fā)達,創(chuàng)造了器官移植、試管嬰兒、基因治療之類的奇跡,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,醫(yī)學再發(fā)達也不可能消滅疾病,更不可能消滅死亡。疾病和死亡與健康和生命相生相伴,難分難解。醫(yī)學除了治病救人之外,還要努力提高生存重量,提高廣大民眾的健康水平,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提出的使“人人享有健康”。這便是當今盛行的把“生命神圣”與“生命質量”統(tǒng)一起來的理念。在特定的情況下,比如身患絕癥又極端痛苦的終末期病人,完全喪失意識又不可逆轉,生命質量幾近于零,就有可能生不如死,長壽也由幸??鞓忿D化為痛苦懲罰。
這當然并不意味著巴老可以安樂死。安樂死是有嚴格的條件和程序的。巴老患的帕金森舞蹈病,雖然目前不能根治,但并不是像晚期癌癥那樣的“絕癥”。這些表明,巴老不適宜安樂死。臨終關懷倒不妨一試。臨終關懷致力于減輕臨終病人的心理和生理痛苦,盡可能使他們沒有痛苦地、安寧地、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;同時也減輕家屬的痛苦,進行臨終教育,但不積極搶救,不用貴重藥物。
臨終關懷在世界上發(fā)展很快,廣受歡迎,被認為是醫(yī)學人道主義的新發(fā)展,既免除了病人的痛苦,又節(jié)省了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資源。香港富商李嘉誠先生為推動臨終關懷事業(yè),捐巨資在北京、上海等地建立寧養(yǎng)院。然而,此舉并不被看好。一些病人和家屬聽說只是“關懷關懷”,卻治不好病,連連搖頭,甚至認為不吉利、觸霉頭。可見傳統(tǒng)觀念多么根深蒂固。
其實,先賢并不忌諱死亡,而主張正確對待死亡。早在2000多年前,荀子就倡導“生死俱善”的理想,莊子也主張“安時處順”。到了宋代,張載進一步提出“存順沒寧”的思想。明代王陽明說得更為深刻透辟:“人于生死念頭,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,故不易去。若于此處見得破,透得過,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,方是盡性至命之學?!卑屠系耐纯嘣僖淮螁拘盐覀兎此己妥兏锊贿m當的傳統(tǒng)觀念,努力做一個通達的盡性至命之人。
?